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山西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出台

云栖网 2023-02-22 12:56 来源:北京华鑫汇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云栖网2月19日,山西省工信厅官网发布《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9部门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山西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重点就“十四五”时期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进行了阐述。

01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省智能制造创新及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关键要素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制造业重点领域初步实现智能转型,传统领域基本普及数字化制造,区域产业发展联动有效,智能制造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工业产品从价值 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推动山西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的先进省份。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2025年具体目标: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在铸造、煤机、焦化、钢铁等特色产业中研发出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重大标志性智能装备产品,突破一批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到2025年全省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达到200项。

核心产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加速推进能源装备、 煤机装备、重型机械、汽车、化工、冶金等重点领域工业企 业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矿山,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强化布局 优势,实施智能化改造;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 用率显著提升,产品研制周期、企业运营成本、产品不良品率大幅降低。

示范引领效果显著。到2025年,建成5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应用场景,并全面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产品数据管理 (PDM)   等系统。培育50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标杆项目。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健全, 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供应商,服务5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累计发  布100项以上智能制造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推动形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为超过500户工业企业提供诊断服务。

02

重点任务

(一)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

1.聚焦智能制造新模式。流程型智能制造。 在钢铁、化工、焦化、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离散型智能制造。在机械、汽车、电子、航空、轻工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网络协同制造。在煤炭、钢铁、化工等领域,依托工业互联网,搭建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在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 制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远程运维服务。在机械、家用电器、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等服务。

2. 打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 重点对利用数控技术与工艺设计系统、生产组织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的车间,利用DNC (分布式数控)、 MDC  (详细制造数据和过程系统)、PDM  (产品数据管理)、 MES (制造执行系统) 等技术提升车间的网络化、透明化、无纸化、精细化能力, 通过机器人数字化等智能制造装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设计修改频次、减轻人员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达到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的目的。

3.打造智能工厂试点示范。 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在数字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基础上,集成应用先进传感、控制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工厂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工业数据分析,以及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持续优化, 构建智能工厂示范。同时,推动智能场景建设,探索建立智慧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专栏1 智能制造新模式变革升级行动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   “云制造”等新模式,对现有网络化制造与服务技术进行延伸和变革,借助设备的在线联网、跨 企业、跨领域的行业覆盖,形成统一的大数据来源,再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制造。

一是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重点面向我省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打破“信息孤岛”,促进集成共享,实现产业上下游、 跨领域的广泛互联互通。重点建设好一批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 示范试点项目,每年发布一批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形成标杆示范效应。

二是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鼓励企业创建大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平台,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加快推动企业内部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的融合,形成以数据即服务(DaaS)为特征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通过企业内外部数据资源共享促进研发资源集成共享和协同创新,开展研发设计模式创新,为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实施国家和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我省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领域产品创新, 提高生产生活的智能化服务水平。面向传统产业、产业集群或特定企业群体,启动“智能一代”制造技术应用推广专项,加快工业人工智能及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生产装备智能物联技术、生产制造新模式等技术研究和应用。

(二)着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4.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开展工厂内网升级改造,鼓励电信运营商建设低延迟、高带宽、广覆盖、可定 制的企业外网。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制造业企业上云步伐,推动工业APP 开发与培育,鼓励企业基于云平台 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支持和引导地 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统筹布局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建设,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数据存储和运算能力的支撑。

5. 突破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智能制造基础技术、 智能传感、控制优化与建模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制造工艺设计智能化与数据库构建技术等。围绕信息感知、传送、处理、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实现,重点研发新型传感  原理和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工业通信 网络安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影像、射频识别分析技术, 高可靠性新型传感器技术,实时定位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 统等技术,计算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工业过程建模与智能控制技术,智能识别技术,智能专家系统等,引领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发展。

专栏2 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行动

加强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先机。我省现阶段在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软硬件制造能力仍然薄弱,需着力加强自主操 作系统、工业软件、大数据等软件系统的开发,同时在认知科学、神经计算、人工智能、仿生制造等智能科学基础研究上也将不断深化,推动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深度融合发展。

突破共性技术、夯实发展基础。深入推动工业强基工作,出台解决共性技术的重大攻关项目,遴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 大整合现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持续实施 重点领域补短板行动,突破新型传感、控制优化与建模仿真、故障诊断技术、数字孪生构建和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制造工艺设计智能化与数据库构建技术等关键技术。

6. 大力发展智能成套装备。 重点研发数控机床及智能化 成套装备、智能传感及信息技术装备、机器人及核心部件、 增材制造及激光制造技术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 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数控特种 加工机床、高性能光纤传感器、精密及重载装配机器人等, 开发一批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实现生产制造智能管控及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生产。

专栏3 智能制造重大技术装备突破行动

围绕重点领域、发展智能装备。围绕焦化、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以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支持装备制造商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仓储与物流等智能制造装备,并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发展电子装备、突出智能引领。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瞄准技术前沿,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电子产品,实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实现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首台(套)突破。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商,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工业 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实现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首 台(套)突破,使我省智能技术、产品与装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核心支撑软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7. 推进智能制造重点项目。积极推动我省智能制造项目 建设,挖掘一批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潜力项目,培育一批成长 性好的智能制造项目,支持一批成熟度高的智能制造项目, 树立一批智能制造标杆项目。定期开展项目建设进展调度活 动,跟踪指导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 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智能制造生态氛围,着力打造特色鲜 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国内外知名的山西智能制造新形象。

(三)着力建设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8. 多层次提升智能制造自主供给能力。 依托强大的国内 市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产业体系,培育发 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领军企业。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智能制造装备领军 企业,聚焦工业领域智能制造需求,针对我省在感知、控制、 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 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 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 软件企业。积极推动我省软件企业与智能装备制造商、高校、 科研院所、用户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 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 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进一步 提升我省行业专用软件,控制执行、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 软件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我省工业软件的自主供给和安全可控。

9. 分行业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立足我省产业基础 和优势,在煤炭、焦化、电力、机械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钢铁及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建材等十二大工业重点领域创新应用智能 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推进设计制造和生 产管理的改造升级。支持企业集成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规划仿真技术等,提升研发制造全过程信息化水平, 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快速提升。推进生产装备的数控化、智能化改造。围绕我省能源装备、煤机装备、重型机械等产业规模较大的重点行业 领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及装备在关键环节的深度应 用。对劳动力密集型、作业环境恶劣、高安全风险等行业企 业,开展“机器换人”工程,通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成套装备等集成应用,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进新型智能化产品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产品智能化改造、新型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智能制造新兴产业。

专栏4 核心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推动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发展。在发电设备、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高端装备领域,突破面向高端装备个性化定制的新模式,实现产品模块化设计、零部件智能生产、装配及检测智能化,为高端装备的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奠定基础。鼓励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优化等服务,促进高端装备领域企业实现服务化延伸。

促进绿色化工及新材料行业智能制造应用。重点聚焦大数据应用创新、产业交易生态圈等,推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和服务智能化转变。在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流程型制造企业中,推动建立网络化协同平台,实现资产运营、生产管理、供应链协同优化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深化原材料领域智能制造应用。积极探索重点环节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工艺流程优化、工序动态协同、资源高效配置和智慧决策支持;发展运维预警系统,针对民爆、矿山、危化品等危险性较 大企业推广少人无人作业,实施安全一体化监控;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诊断和故障早期发现;深化智能技术在原材料工业生产全流程的集成应用,实现设备优化和生产连续稳定。

推进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深度应用。发挥汽车行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以整车智能制造为牵引,带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步提升智能制造能级,使我省汽车产业成为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标杆行业。

推动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广泛应用。在集成电路领域,重点以芯片制造、大硅片制备和封装测试为主攻方向,推动光刻机、刻 蚀机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提升芯片制造产业链的智能化 和自主可控水平。在信息通信领域,大力推动通讯终端产品数字化 设计、工艺设计与仿真,开发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产品数字化研发平台。

促进消费品行业智能制造应用。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大力 推广面向工序的专用制造装备和专用机器人;支持建设制药智能车 间/智能工厂,推广应用制药智能装备,促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服 务平台建设,对生产状况、设备状态、能源消耗、生产质量、物料 消耗等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可视化、精益 化和可追溯,确保创新药、仿制药、疫苗等品种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保障药品质量稳定。

10. 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扩大智能装备应用,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围绕成长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在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联网和各类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服务支撑的平台;要求平台具有一定的整合资源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11.建设智能矿山。加快矿山智能化改造,探索非煤矿山智能化路径和方案,重点围绕我省煤矿,编制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导手册,制定智能化煤矿建设评定标准。将5G技术引入智能矿山建设,推动煤机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专栏5 智能矿山(煤矿)建设升级行动

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编制煤矿智能化改造建设试点方案,制定智能煤矿和智能综采工作面建设标准。将5G、区块链技术引入智能矿山建设,推动煤机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加快推进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改造。根据我省煤层赋存条件,建设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煤矿开采的“少 人化、无人化、安全高效”变革。加大智能化快速掘进成套装备的  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广应用掘进远程控制、智能截割和煤巷探、掘、支、运平行作业技术与装备,鼓励具备条件的煤矿应用隧道掘进机。

提升智能矿山(煤矿)装备支撑能力。抓住煤矿智能化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煤矿智能化采掘装备,重点开发煤炭智能化高效分选技术装备,延伸发展井下安全装备,巩固强化关键配套部件,打造配套完善的智能煤机全产业链,提升智能煤机装备的整体支撑能力 。

打造“5G+智能矿山”应用模式。加快煤炭产业与5G的深入融合,不断引导我省煤炭企业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5G场景应用,打造“5G+智能矿山”应用模式,促进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

(四)着力建设智能制造服务体系

12. 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以技术和资本为纽  带,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供应商,评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支持装备制造 企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企业,针对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 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需求,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支持规划设计等科研院所延伸业务链条,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总承包业务。

13. 开展智能制造专家诊断咨询。积极利用社会中介技术 服务组织及机构,对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活 动,从采购、生产制造、调度、产品质量、设备运行、环境安全、经营分析、销售和售后等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智能化 能力和水平分析。依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 鼓励企业进行点对点诊断活动,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围绕 管理模式,在智能制造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及信息 采集、控制等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为推动智能化改造打下良好基础。

14.推进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山 西实施意见、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构建由 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组成的三维智能制造系统架 构,形成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五类关键技术标准,与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共同构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 系框架,指导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标准立项工作。支持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制定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

专栏6 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标准建设行动

综合推进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围绕我省焦化、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坚持运用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标准化工作,成体系的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提升标准 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进行有机组合, 形成统一协调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指导两化融合基础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应用推广。

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以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为目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中的标准化需求,加强智能制造标 准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紧密围绕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凝聚产学研用各方、产业生态系 统各环节共同开展通用基础、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制定,构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

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鼓励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用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针对互联互通和多维度协同等瓶颈, 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过程试验验证,强化智能制造计量标准支撑。支持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开展先行先试,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15.完善智能制造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联合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山西分盟和山西省智能制造 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优势 平台,为联盟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技术信息服务,促进联盟 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立智能制造企业技术中心服务平台,围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重大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

专栏7 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行动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工业软 件、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研发需求,依托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 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创新资源,在数字孪生、协同制造、人机协作 等智能制造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以及教学平台、知识产权平台等。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联盟、工业互联网联盟   等协同创新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用户企业与装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组建创新发展联盟。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建立制造业与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 VR/AR、边计算等融合应用实验室,形成多元驱动、多域协同的创新模式。

16.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全面构建我省智能制造安全保障 体系。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安全管理制度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工业数据安全分类分级,形成重要企业和系统清单,实施差异化管理,督促相关企业落实 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安全投入。支持重 点行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汇聚重点平台、 重点企业数据,强化平台间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 作,打造整体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应急协同能力。鼓励专 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为企业提供安全咨询、安全监测、检 测评估、系统加固等优质高效的安全服务,不断提高智能制造工控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