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AI的火焰与冰雨

云栖网 2023-06-21 09:26 来源:流媒体网作者:君畅

云栖网人工智能/AI成为今年业界的核心话题之一,其中夹杂着多种争议性论点与举措。从根本而言,AI被称为“人工智能”,就是要以机器的行为来模拟/仿造人类的某些智能,乃至一定程度替代人类的某些行为。但在模拟、仿造到替代之间存在这多种争锋——其中也不少担忧。

火焰的一方面:广告巨头争先进入AI

除了ChatGPT以及大模型平台发展之外,AI的热度依然惊人,包括在媒体领域。

前阵,阳狮集团在收购了阳狮智慧人工智能实验室的(Publicis Sapient AI Labs)全部股份,该实验室是阳狮集团在2020年协助成立的。科技公司Elder Research和Tquila曾合资创立了该实验室,但此后这两家公司将不再持有股份。“收购Publicis Sapient AI Labs加强了我们对创新的持续投资,也保持了我们领先于人工智能曲线的承诺”,阳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亚瑟·萨顿(Arthur Sadoun)在声明中表示。“通过其强大的数字业务转型服务,Publicis Sapient将帮助客户识别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可以解决的关键挑战和问题,以实现世界级的创新。”

AI的火焰与冰雨

同样在近日,同属广告传领域巨头的WPP和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宣布将在生成式AI方面展开合作。WPP首席执行官马克·里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广告行业,这项新技术将改变知名品牌创建商业内容的方式。”

上述收购与合作是广告集团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例证。此前,宏盟集团在4月宣布与Adobe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使用Adobe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Adobe Firefly和Adobe Sensei GenAI。而在今年2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WPP首席执行官Mark Read曾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WPP业务的“基本”组成部分。另外,近期科技巨头谷歌也在近期推出了一款能够帮助营销人员创建广告的AI工具。

可见,在广告传播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的智能化生产、传播、互动和反馈,并在算法模型的智能决策和实时优化下,精准匹配用户生活场景、个性化满足消费者生活信息需要,已经日益成为品牌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是前述阳狮集团与宏盟等机构大力进军人工领域的背景原因。

小编认为,广告市场一方面是用户细分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终端设备的泛智能化(包括可寻址性),前者是智能广告的需求。后者是智能广告的可实施性,而前者是智能广告的必要性。而广告的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用户行为特征归类到用户画像,以及用户需求分析的系列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也或表明,AIGC生成的是参数化产品——在海量知识图谱进行巨量训练和优化基础上。

从某种角度,智能广告或是程序化广告的升级与延展。智能广告的很多分析模式或算法都是依赖于已有/发现的营销学等规律。当然,针对不同的地域人群,由于文化的不同相关分析过程后参数等有所差别——甚至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广告的智能路径是可依循和规律的,所以AI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繁琐的人类工作(比如对各种知识/规律和参数的掌握)——在人群规模更大、参数更复杂、终端设备更加多样的背景下(顺便说一下,规模越大、参数越多,涉及的统一性要求也或更高,AI广告的效率也不近相同。这就是广告巨头与中小机构的差异)。所以,有海外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将开创广告领域的一个新时代,它能够更好地定位和优化广告活动,从而提高受众参与度和转化率。这也可以把人类解放出来关注战略、创意和其他重要主题。

当然,AI在国内的火焰也非常显著。在近期的大模型领域,百度智能继续推进去“文于文心千帆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和阿里的“通义大模型”也在进行中,而华为似乎也要退出“盘古大模型”。中国电信宣称要要对标通用大模型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进入通用大模型发展第一阵营。再如,字节跳动正在内部测试对话类AI项目……。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一方面大模型从办公、生活、娱乐向医疗、教育、设计等行业加速渗透;另一方面,一些垂直专业类大模型不断深化落地,生物制药、遥感、气象等大模型正在发挥纵深优势。不过,人工智能专家刘志毅认为,国内的大模型与GPT有差距,国内有一半所谓的大模型,不具备对话、深度推理的能力。所以要一边追(知识/数据积累、训练、优化等),一边用,把商业化做起来。比如中国电信宣称要注重行业大模型的数据收集,强化数据共享,推动内部应用。但小编以为:即使不考虑监管之故,国内多家企业在纷纷投入大模型时,未来必然面临大浪淘沙的局面。

冰雨:各方对AI替代人类说NO

在广告传媒等领域加快AI应用进展的时候,人工智能还面临着数据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一步也有相关行业开始防范对AI替代的威胁。

按照近期外媒消息,Meta的“大型语言模型人工智能(Large Language Model Meta AI,LLaMA)”程序的细节被泄露。它出现在BitTorrent上供任何人查看,据说可能被用于“垃圾邮件、欺诈、恶意软件、侵犯隐私、骚扰”等。参议院司法技术和隐私小组委员会对此表示:Meta似乎没有在发行前进行任何有意义的风险评估,“选择以这样一种不受限制和放任的方式发布LLaMA,引发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即何时以及如何公开发布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是合适的。”美国参议员表示,在错误的手中,开源人工智能软件可能会被“危险地滥用”。也有美国参议员提出了两项人工智能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在使用人工智能与人互动时保持透明。

同样在近日,美国导演协会(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DGA)已经与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初步达成协议,结束了好莱坞两大人才公会同时罢工的威胁。DGA的协议包括提高工资和福利,大幅提高流媒体公司的海外订阅收入剩余分成(foreign residuals from subscription)等工作,以及保护防范人工智能的替代威胁。特别是对于人工智能,该协议规定:人工智能不是人,生成性人工智能不能取代DGA成员履行的职责。美国作家协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成员、Netflix热门电影《蒙上你的眼》(Bird Box)的编剧Eric Heisserer认为:认为艺术不能由机器创造,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失去了故事的核心和灵魂。制片公司Fortiche的董事总经理Hervé Dupont则表示:“我相信AI 无法复制《双城之战》。”同时,他指出,电影反映了导演和编剧的愿景,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出那种愿景和真正的个性,那么也许能够使最终产品脱颖而出,但目前并没有。

事实上,作为与电影公司合同谈判的一部分,好莱坞最大工会SAG-AFTRA开始讨论AI时代演员的薪酬问题,即演员应以何种方式从其“AI分身”的工作中获得报酬。因为好莱坞演员们也担心失去对自己形象的控制。AI技术已被用于制作足以以假乱真的深度伪造视频,包括基努·里维斯和汤姆·克鲁斯等好莱坞巨星都已成为AI假视频的主角。

也就是说,DGA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尤其是著作权这样的行为不应该被AI取代,因为AI是从现有的信息库中根据算法生产内容的。与之类似,2023年3月16日生效,美国版权局关于AIGC版权注册最新指南的内容声明:“当AI只接收来自人类的提示文本,并输出复杂的文字、图像或音乐时,创作性的表达是由AI技术而非人类确定和执行。上述内容不受版权保护,不得注册为作品。”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自然人创作也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

AI的火焰与冰雨

当然,在数字化制作时代,AIGC领域的议题非常多且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人工智能兼视觉特效(VFX)初创公司Monsters Aliens Robots Zombies(MARZ。参与了Netflix热门剧集《怪奇物语》和《星期三》的相关制作)相关代表认为:Netflix、HBO、迪士尼等流媒体平台当下需要更多内容产品,他们希望MARZ即将推出的用于视效的AI工具能够继续进行电视制作工作。再如,欧洲体育电视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使用前世界银牌得主和欧洲体育评论员汉娜·英格兰(Hannah England)的克隆声音,以扩大其对欧洲田径运动的报道覆盖范围。而另一Netflix热门剧集《犬与少年》的摄影导演田中宏侍认为,“日本商业动画制作一般都会通过分工来提高效率。但很多创作者会同时进行多部作品的制作,因此很难专注于一部作品。如果AI能够参与制作将会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光线影业王长田认为:AI对动画电影主要环节效率的提升,或许能达到50%;AI对整个动画电影制作的周期提升,可能为30%。小编认为:该导演的观点中,AI可以用来节约人类在非创意内容的时间,从而为真正的创作提供更多时间。

值得注意的还有,5月底包括谷歌、微软、OpenAI和Anthropic在内的一些科技公司——但不包括Meta,共同签署了一份声明,警告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声明的著名签署者包括Sam Altman,OpenAI的首席执行官(open AI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ChatGPT的幕后推手);谷歌Deepmind负责人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已经微软的高管等。由非营利研究协会人工智能安全中心发布的一句声明写道:“减轻人工智能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应该是全球优先考虑的问题”。人工智能安全中心主任丹·亨德里克斯(Dan Hendrycks)补充说:“当我们努力应对诸如恶意使用、错误信息等直接的人工智能风险时,人工智能行业和世界各国政府也需要认真面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风险。”

也就是说,当类似AI换脸、深度伪造这些显著的问题已经被众多国家法律禁止或限制时,人们依然要面对潜在的AI风险。事实上,如果AI跨越各种边界取代人类时,这种潜在风险确实应该被认真对待。举个例子,前阵“AI孙燕姿”异常火爆,其生产力惊人,短短时间内翻唱的作品已超过孙燕姿本人出道以来发布的所有作品之和。孙燕姿本人对此回复:“你跟一个每几分钟就推出一张新专辑的人还有什么好争的。”孙燕姿认为:AI能够成立海量的信息,“同时以最连贯的范式拼接组合任务,来模仿/或创造出复杂的内容,这将威胁到人类创造的工作”,如法律、医学、歌唱等行业。但“无论你多少小众、多么范畴或者精神多么错乱,都可能有专门为你创建的独特内容”,“而且不幸你也是可以定制的”。小编认为,上述回答确实某种意义上道出了AI灭绝人类的潜在可能。就像一个足球迷可以为梅西、亨利这样的球星所迷恋、吸引和着迷;但如果一个人过度沉迷于FIFA足球游戏并,难道就不知道FIFA足球游戏不就是人类发明的吗?而这个人如果将游戏与现实世界混为一体时后者的世界离《Matrix》就很接近了。而《Matrix》的世界难道不就是AI威胁/灭绝人类世界吗?

所以,小编认为:AI适合用来替代人类重复性和设定路径的事务,但创造性和容易引发精神伦理等异常的事则不宜过度介入,更不宜用来取代(更不用说伪造)社会实际中的人事。

基于上述因素,人工智能在一波CHGPT以及新一波大模型之中,各国在监管层面和业界都加强了相应关注。在国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而人工智能法草案已经列入《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而中文在线、同方知网、中国工人出版社等26家单位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份有关AIGC训练数据版权的倡议书,涉及深化版权问题研究、版权赋能产业发展、避免侵权、引导AI生成内容的合理使用、提升版权保护意识、优化内容授权渠道等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