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栖网

免费注册

CIS新贵「思特威」科创板IPO今日申购,创始人有来头!

云栖网 2022-05-13 19:35 来源:感知芯世界

5月11日,国产CIS龙头企业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特威”)正式申购,公开发行4001万股,每股定价31.51元,将在科创板上市。

殊不知,思特威初步询价区间非常悬殊,共有258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586个配售对象参与报价,报价区间为12.94元/股-960元/股,其中西部证券给出的高达960元的“离谱”报价,远高出发行价31.51元近30倍,引起了监管的关注,对此该机构给出的回应是交易出现操作失误。


| 小米、红杉为股东

说到思特威,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创始人徐辰。

CIS新贵「思特威」科创板IPO今日申购,创始人有来头!

徐辰博士介绍,图源思特威官网


美国籍的徐辰,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历,在创立思特威之前,曾在Micron Technology、Aptina、OmniVision等多家知名半导体企业当任研发工程师。2017年,徐辰联合莫要武、马伟剑等人在上海创立“上海晔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思特威的前身。而后于2019年4月,更名为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思特威进行了一系列股权转让及增资活动,吸引了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联想科技、大华股份、红杉、小米产业基金等在内的多家知名机构入股。其中,大华股份还是思特威的前五大客户之一。

CIS新贵「思特威」科创板IPO今日申购,创始人有来头!

思特威入股企业图谱(部分)

IPO前夕,徐辰直接持有思特威15.23%的股份,拥有及可控制的表决权比例为51.46%,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莫要武为其一致行动人。除此之外,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的持股比例高达8.21%、大华股份、小米产业资金、联想科技、红杉瀚辰投资则分别持股2.20%、1.61%、1.12%、1.13%。

|安防CIS领域市占率全球领先

思特威是国内领先的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设计企业,其主营业务包括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自2011年成立至今,公司始终坚持深入探索客户的新兴需求,洞察行业及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同时,思特威也持续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以创新的图像传感器技术助推各产业智能化转型和发展,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经过十余年发展,思特威积累了多元化的核心技术。其中,SFCPixel®专利技术、近红外感度NIR+技术、高温场景下暗电流优化技术、HDR像素设计等核心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多个系列产品中。

综合来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思特威建立了知识产权壁垒。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思特威及其子公司共拥有专利183项,其中主要专利114项,包含发明专利74项。

在安防监控应用领域,通过前瞻性地洞察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思特威旨在为客户终端产品提供更优的附加值。目前,已能实现市场各类像素水平及前照式、背照式各系多款产品全覆盖,满足行业各种细分场景、以及从高端到低端的各类应用需求。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在全球CIS出货量排名第六、销售额排名第九。在安防领域,思特威销售CIS 1.46亿颗,市场份额约为34.95%,出货量居全球第一位。

|汽车电子产品已小批量生产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思特威主营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CIS)的研发、设计和销售,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有自建测试厂终测。根据CIS感光元件安装位置的差异,分为前照式结构(FSI)和背照式结构(BSI);根据CIS快门曝光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卷帘快门(RS)和全局快门(GS)两大类。

CIS新贵「思特威」科创板IPO今日申购,创始人有来头!

从产品线来看,思特威CIS营收主要来自RS系列,但BSI-RS系列产品和擅长捕捉高速运动影像的GS系列产品近两年营收占比提升较快。截至2021年9月末,FSI-RS、BSI-RS、GS系列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43.16%、41.19%、15.65%。

下游应用领域方面,公司近年来从安防监控领域不断向机器视觉、汽车电子和智能手机领域延伸。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在安防监控、机器视觉、汽车电子及智能手机领域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2.82%、15.65%、3.45%、8.08%。

CIS新贵「思特威」科创板IPO今日申购,创始人有来头!

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汽车电子业务,徐辰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司已陆续有产品进入验证及小批量生产。“近期已经成功量产了用于车载环视/后视的100万像素产品,有两款产品业已通过了车规级认证。同时在推进200万及以上像素的适用于ADAS及车载舱内应用产品的研发和量产工作。”

对于产能和疫情的影响,徐辰回复《科创板日报》记者称:“公司合作的代工厂分别位于合肥、苏州、海外等多地,局部疫情对生产制造的影响有限。且公司的芯片设计和研发工作可以通过居家办公、远程办公等方式有效完成,目前已在积极申请复工复产。”